長期以來,我強烈的武裝自己。盡量表現的很伶俐,說些自我感覺良好的話語,讓大家覺得我很有自信心。也為了不讓「聰明」「優秀」的標籤被撕走,我想辦法找理由解釋我的不如意,找藉口去說我的失敗不是因為我自己。
延續上篇敘述的成長經歷,我把被稱讚「聰明」「優秀」視作將來可以有成就的代名詞,代表我是有潛力和希望的人類。因為這個像是”與生俱來”的形容詞似乎將定義我是一位怎樣的人,將來是否有機會獲得什麼成就。為了保有這些標籤,我得極力追逐那些成績和結果…雖然大家都告訴我重點是要享受那個”過程”但我沒有辦法…
科學家的實驗生活真的能說99%都處在結果和預期不符的錯愕中。在這些挫敗裡,我開始一點一滴的消逝我的自信心。我懷念國小那個耀眼又充滿希望的自己,也懷念大二大三那時單純享受生物醫學知識的樂趣。我開時懷疑自己,甚至懷疑周圍一直鼓勵我的師長:你們都說我是聰明的孩子,為什麼我沒有成果?為什麼我一直在失敗?雖然前輩總是告訴我這是科學常態…但我覺得自己撐的好辛苦…

這些否定自己的想法並沒有隨著我博士班的畢業變好,當時彷彿是快被稻草壓死的駱駝…在拿到畢業證書的時候我只是覺得鬆了一口氣。好像終於戰勝了一點什麼,好像我證明了我雖然常失敗但我還是做到了,我應該還是可以被說聰明?但我內心明白,失敗了、沒有好的成績,這社會就是不會認同妳。所以縱使拿到這張畢業證書,我的路途也不會真的就比較好走,也沒像過去大家以為的–成為博士找工作就會比較順利…我滿滿的惶恐,因為我覺得我的失敗和我那冗長的修業年限都是在在證明我不夠聰明的結果。
出國工作之後,這種長年積累下來的”中心思想”已經深深套牢我。武裝自己美好的外在其實內心重度信心不足,我獨處時經常心裡很多困惑:何謂享受科學?是不是我就是不夠聰明才會做的這麼辛苦?我是不是天生不是走這條路的料?
固定心態的本質,期待成長心態的自己
大家都說要愈挫愈勇,但我怎麼好像愈走愈膽小?害怕題目很困難,實驗很難做。潛意識認為只要我不熟悉的事物我很大的機率會做不好,因為我可能程度只有這樣…講這些其實非常對不起我現在的老闆,有時會有自己像是欺騙了他的感覺…但我非常矛盾,因為周圍的師長還是常常說「妳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妳是很優秀很聰明的!」可我內心卻常解讀:妳們是安慰我的,因為大家最終拿的是我的成績做分辨我能力的依據。
想當然爾,我來國外做博士後的心裡素質更是一落千丈,明明內心思想出現上述的認知問題,卻還選跳領域真的完全逼死自己!我沒有忘記那天老闆在辦公室皺著眉頭一連困惑的問我:妳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好像整個自信心都不見了?
很幸運的在學長介紹我看《Mindset 心態制勝》這本書之後,我才明白我其實有很深的「定型心態」,但我接觸很多具有「成長心態」的人和思維者,我想模仿他們但我卻學的四不像!我以為只要模仿他們說話或行為,我應該可以像他們一樣充滿活力!但我只是模仿,我沒深刻去思辯為什麼我跟他們不同,而卡住我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麼。
請稱讚我的「努力」,那將使我有更多動力。
AmyQ
《Mindset 心態制勝》書中第三章–關於能力與成就的真相–完全明白闡述我的一切心路歷程和狀態。
在作者Dr. Dweck的研究裡,發現大致可以將人們的心態區分成兩種:「固定型心態」 v.s. 「成長型心態」
「固定型心態」的人,就是認為智力、才能是先天的,所以成就會是有極限的。
「成長型心態」的人,認為只要靠自己不斷努力,終究會因熟練進而不斷自我突破而成為專業且優秀的人才。
檢視我自己後,我認為我可能屬於混合型的人。我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屬於固定心態,但對於自我能力成長的藍圖認知又是成長心態。也因為如此,讓我分別有經歷和體驗過成長心態的結果 (大二那段時期的故事) 和固定心態的狀況 (博士學程和博後的前些日子)。本著這些經歷,也讓今天的我有機會可以好好思辯一下自己的問題。
為什麼很多學生念到高學歷之後會想不開?為什麼有些人看似大好前程卻忽然急轉直下?
這些問題在我博士班後期常常出現,甚至我自己也常常冒出自暴自棄的聲音。但我在看了這本書得到很多啟發,從而開始願意敞開心胸面對自己的思維,進而提起勇氣嘗試做出一些改變,培養自己的「成長心態」。
章節中做了很多的探討,其中有一大篇幅在闡述他們的一項實驗結果:

他們找來一群國小年紀的孩童做基本簡單的測驗,並隨機分成兩組,並在成績出來後,一組強調稱讚他們的「聰明」,一組則是強調稱讚他們的「努力」。隨著測驗問題的提高,他們發現被稱讚「聰明」的小孩較容易有固定心態的思維,而且因為害怕失敗而顯得自己不聰明,所以在後期讓他們選擇考題難易度時,他們傾向選擇簡單的測驗。反之,那群被強調稱讚「努力」的小孩,則有較多展現出成長心態。甚至其中有個孩子表示:「我喜歡挑戰困難的題目!這讓我覺得更有趣也更有成就感!」
當然,不是所有被稱讚「聰明」的小孩就都是固定心態,畢竟這和後天的成長環境和主要支持者有很大的關係。但這確實讓我深度思考從小到大,我在接受稱讚的過程裡,分別對今天的我有什麼影響。這段思辯過程其實蠻痛苦的!因為要坦然接受和扭轉原本自己的想法和認知,真的要經過一段很強烈的思緒拉扯。
「固定心態」並不是都是不好的,在有些情況也是保護我們的重要能力。只不過在努力不斷向上學習和成長的我而言,這樣的心態確實深深的限制住了自己。
寫出這篇文章的用意,並不是要去責怪過往那些稱讚我的人!我真心感謝一路上不斷支持我和鼓勵我的師長朋友們。只是因為最近的經歷和自我探索後有了一些想法,進而想分享這個觀點給大家!
與此同時,我也提醒自己,在未來給予別人鼓勵時,也要更加小心和注意,因為不是一昧的給予那些世俗的稱讚就能真的鼓勵到對方。雖然那光鮮的蘋果是那樣容易在第一時間吸引目光,但如果能注意到下面那因著努力而撐起高度的書堆,我想會給予對方更多的支持。他們將更專注和珍惜自己努力的過程,而不是只為了得到成果而想取巧,進而讓他們能不怕挫折並勇敢的再去挑戰自己。

看完第三章節的那天,我獨自站在鏡子前面凝視著自己…
「走到這裡,妳真的是很努力很努力!謝謝妳!」我輕輕地說出這句話。
接著,我一個人在房裡嚎啕大哭了很久…但也在這之後,感覺自己的心靈又獲得很多的力量和勇氣!
—@Swiss
******************************************
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請在文章最末按5下Like!
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請我喝杯咖啡 🙂
回饋由是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流程超快)。按五次 Like 鍵,可以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互相支持,正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