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科學人,常常聽師長說他們當年就是聽到某場演講激起了滿滿的研究熱情與鬥志!所以他們便接續開始了各種辛苦且豐富的研究旅程!而我就讀博士班期間,也時常期待自己是否哪一天也能聽到一場這樣的演講!終於,2018年5月18日 15:30 我遇到了!
時間回到2018年初…
當時的我正在想辦法為我博士班努力的研究成果投稿到國際期刊上。這項研究前前後後花了快要五年,我95%以上的時間都在挫敗的心情中…當時自己心裏也知道這是科學常態!但實驗結果的顯著差異性很低,有趨勢但沒有統計星星就不是能發表的實驗結果。每天都神經兮兮,擔心自己是不是沒留神,一個失手顯著差異性就不在了? 畢竟學校規定,博士生一定要發表有SCI點數的國際論文才能畢業。
老實說,我不喜歡這樣的研究模式……當很多實驗結果取決於特定條件、特定材料、特定藥物、甚至特定的”實驗操作手”才能得到時,我內心對於科學產生很多困惑?但說穿了,很多發表的著作確實也都是這樣的狀況啊!多少CNS (Cell, Nature, Science) 的實驗結果是無法被repeat的呢?

罷了!當時的我覺得只要 paper 發的出去,SCI 點數能進來,我就可以發大財!畢業惹!
但我沒想到從二月初開始投稿到五月,我被五本期刊直接reject了!當時實驗室似乎沒有學長姐遇到這樣的狀況,對我來說內心是很打擊的。雖然心裡總是每天跟自己不斷精神喊話,但現在想起來,那時的我為了設法讓高年級的自己能快點畢業,我根本不敢花時間宣洩情緒。
那時候的生活雖然”心”苦,但我卻也某種程度過得很簡單。對於未來,我不敢也沒時間去思考會發生什麼事情,就只想好好做”這一天”我該做的事。
2018年的五月初,我的好友莉莉 (對! 又是她出場XD) 告訴我有一位優秀的免疫學家要來學校演講,她知道我從大學就很喜歡免疫學,看我那陣子心情低落,所以大力邀請我暫時放開自己的研究,和她一起去聽場免疫學的講座!
時間來到2018年5月18日下午,我和莉莉一起出發去學校的講堂。
那是一堂是在敘述cancer immunology發展史的課程,從所有故事都喜歡的開頭”很久很久以前…” 開始。老師課堂上問了很多問題,門外漢的自己憑藉著大學修的免疫學和博三修的高等免疫概論,稀哩呼嚕亂搶答一通!有的答對,有的答錯,但當下別無它想,就單純沉浸在免疫學的世界裡。那兩個小時,我全神貫注,而且非常享受!
在發展史講到近代後,老師開始分享了一些學術界近期的研究成果,還有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在這過程裡不自覺的身體開始發燙和顫抖!因為原本對科學已經快要失去信心的自己,在那場演講中好像找到一個我認為的”希望”。
“如果,我能研究免疫學,能研究出個什麼有多好?但是…” 我的心裡小小聲地說,只是很多”但是…”
會後,我主動上前找老師問問題,但我問的不是免疫,我問他對博士生的職涯規劃有什麼建議?因為當時的自己覺得,博士學位的研究路途搞成這樣,將來要拿什麼去跟別人找什麼好工作呢?
想起來有點好笑,到現在我仍然清晰記得當時自己要問問題時,雞皮疙瘩起的多~嚴重!說話時嘴唇發抖的多~厲害!手腳是多~麼不聽使喚地顫抖著!搞得現在還有人以為我是被老師”帥到”…但真的不是啊!!!!!!!! (大喊)
那時的我覺得是因為聽到一場精采的演講,所以很振奮!到今天回想我又更明白,那份悸動其實是因為對自己還有所期待!即使當時,博士修業年限已滿,實驗不順,paper發不出去…
對我來說,那天真的有一種救贖自己的感覺?!回首當時,我重度懷疑自己只是為了學歷所以念了博士班,甚至覺得自己對科學或許只是單純覺得”很酷”而不是真的喜歡。但在那一天我知道,其實我對科學是有那一份熱愛!對自己在科學上還是有些期待!

我感謝莉莉,邀清我去聽了這場演講!也感謝老師給了一場那麼精彩的課程!更感謝自己,在一團混沌黑暗中仍能放開心胸去感受科學的美好 🙂
不論未來發生什麼,我很肯定這件事情,一定會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記憶裡。
PS. 寫個文章想說記錄下這人生感動的片刻,居然感動得又哭掉好幾張衛生紙!這…實在好不科學啊!
—@Swiss
******************************************
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請在文章最末按5下Like!
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請我喝杯咖啡 🙂
回饋由是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流程超快)。按五次 Like 鍵,可以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互相支持,正向交流!
1 留言
我看到兩位科學家有發抖的感覺,一位是錢永健(GFP諾貝爾化學獎的其中一位得主,其所開發的螢光蛋白應用對生醫界有重大貢獻)。大概是2010年左右,中研院那時有辦諾貝爾大師系列演講,陸續請了幾位得過獎的人來台灣演講交流。當時有衝去中研院聽他演講。很感動
另一位是周芷(用電顯發現intron的人,諾貝爾獎遺珠),她是台大農化系畢業(現在的生物技術系),那次回台灣是因為美國給她院士榮譽後,台灣才跟風也給她院士,她回台交流。那場是算校友回娘家的感覺,給系上學弟妹的演講,她跟她先生都有在台上。我姑姑就在那系所,我才知道有這場活動。其實她講的內容沒有很特別,比較多顯示了她做科學中的孤獨。但看到本人就是很感動。
這兩位都是我看到會興奮的發抖的兩位大師。可惜Roger Tsien前幾年已離開了。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