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姊:不論在學校的課堂裡或在演講後的QA時間,我們常常會被鼓勵要多問問題。如果沒有做到就可能被說是不夠積極,或者被說沒有求知慾。但為什麼一定要問問題啊?又要怎麼練習問問題?
確實,普遍台灣的學生常常會被說不愛發問。有些人是真的沒有興趣而不想發問,也有些人是因為害羞~但我覺得,更多時候我們只像是被要求多問問題,但很少有人能提出一個比較有驅動力的說服方式或理論,讓我們了解「問問題」的具體好處在哪裡,所以也沒認真思考過「問問題」對自己的重要性。以下,我將舉自己的例子做一些分析給你聽,並在最後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練習和培養自己主動「問問題」的習慣。
我想快點下課!
在日復一日的求學過程中,你可曾跟我有一樣的體驗~每天鐘聲響了之後安靜的坐在位置上,等待老師開始播放投影片和講課。隨著鐘聲即將響起,再伴隨老師的最後一句:「今天就大概上到這邊,同學有沒有問題?」,你就知道了三件事:
1. 今天這一門課上完了
2. 又一堆東西要念了
3. 等一下可以吃飯睡覺做自己愛做的事情去了

Photo form Pxhere
在我大一那一年,幾乎每天都是這樣。每當老師最後問「大家還有沒有問題?」我可以很濃烈的感受到全班只有一個氛圍:
拜託!快點!我想下課!
認真說,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這種全班的集體意識是種很強大的能量,但我們也都知道,無形之間,這也讓一些想提出問題的同學不敢在此時多做發言。一旦誰舉起那隻手,這人多少能感受到許多「眼神冷箭」拋射過去⋯⋯⋯
你在意的CP值
上述的情節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但咱們先停在這裡,我想先問大家是否同意以下這句話:
進入大學就是希望可以習得一個專業技能或知識,能讓將來的自己有較多的優勢可以在社會上找到一份好工作,賺錢養活自己。
如果你同意,那我想再請你思考一下:
你是否曾經為了要花$300元看一場電影斟酌再三,而且非常非常在乎影片內容是否值這個價錢?也就是你希望花這個票錢能有一定的CP值!那你可曾意識到,學期初你也繳了比國、高中還多的學費(好幾萬元)只為了18個星期的課程!而且還不是天天滿堂的喔!

Photo from PXhere
4-5萬的大學學費 v.s. 18週的課程(其實只有16週,因為還要扣掉2週-期中考週和期末考週)恩…這個錢你不覺得也該留意花的值不值得?CP值高不高?更何況,這些內容還可能關乎你將來吃飯的本事耶?!還是因為這是爸媽出的錢所以不痛不癢?蛤?!!!!!!! (我相信你不是啦! 如果是,施主回頭是岸阿~)
是的!在我大一結束的時候,腦袋不知道被什麼敲到,忽然發現這個 「學費」我怎麼好像看得太輕?
總之,這件事隨著我暑假打工發現錢很難賺之後,體悟就更深了!所以我開始問自己:
要怎樣才能讓我繳的學費發揮最大的CP值?
其實不用我說你也知道,就是像塊海綿不斷吸收知識。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增加或增快吸收知識的效率呢?
沒錯!就是「問問題」!
問問題,可以幫助你釐清你不了解的地方。
問問題,可以讓老師知道同學可能沒學好的地方,進而幫助老師增進教學內容。
問問題,可以讓快睡著的課程多一點互動新鮮感。
問問題的好處很多,我相信你自己也都能舉出很多例證!
所以囉,當我們從CP值的角度去思索,我相信你也會希望自己繳的學費可以讓你實際學到一定的知識量!而現在你也知道問問題可以是增進知識吸收的重要方法!怎麼還會疑惑問問題的主動必要性呢?
可是⋯你說「我還是有點怕問問題⋯怎麼辦?」

建立習慣「問問題」的心法
我在最一開始的時候跟你一樣,很怕課堂上問問題會被同學白眼或被老師說我是不是剛剛不專心⋯⋯但我真的可以告訴你:
你問問題老師通常不會責備你,因為大部分的老師與其一人獨白,其實更渴望和學生有互動,那更能激起老師的教學熱忱!你想想,當你上台報告自己的辛苦成果時,大家一臉安靜或是充滿興奮提問,哪個會令你比較有成就感?別忘了老師也是人,你希望擁有的感覺,老師也同樣希望擁有啊!
如果老師責備你是不是沒認真上課,以我繳學費也要在乎CP值的思想架構,我會覺得沒聽懂再問一次沒什麼不對!而且老師可能真的也講的不清楚,再問一次很ok啊!但如果問了數次他還是講不清,然後多數同學也不能理解⋯通常是這老師太廢吧?!那何必擔心一個不強的人責備你?(好啦!這是比較偏激一點的狀況和想法,但我相信多數老師不會這麼奇怪的~)
關於同學,我相信你認真上課後所提出的問題,在班上至少有25%的人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其中5%在睡覺,10%不小心恍神(其實這部分比例的人可能更高!),另外10%真的跟你一樣認真上課但卡住了!所以這時候你提問是幫自己也幫同學!因為你不僅提升自己求學的CP值,同時你也幫助提升其他”害羞同學”的求學CP值啊!
當然,如果今天老師上課時間已經很超時,耽誤太多休息時間,考量同學的專注力和應有的休息權利,這時有問題當然就適合下課後再詢問!
建立習慣「問問題」的具體作法
其實上述的思維,就是在我決定開始在課堂上「主動提問」習慣養成前所經歷過的一些思辨過程。接下來我就跟大家分享,我後來具體怎麼做:
1. 上課坐教室第一排
只要舉手問問題,同學就可能都會望相自己,有時很害羞或怕被拋冷眼,心裡難免怕東怕西!那我們就坐第一排!!因為一來你就看不見同學!二來你更接近老師,方便上課錄音或問問題時老師能聽清楚你的聲音!三來是你自己也將因坐在第一排而更認真上課!好處多多~
2. 抓緊「段落結束」時的發問時機
有時上課上到一半我們會卡住,無法理解老師在說什麼。這時,我們不用著急,可以先把不清楚的地方做個小記號。如果這個概念老師說完一個段落你還是不理解,這時就要打鐵趁熱舉手提問!因為往往一個段落結束時,也是老師正好剛做完結論時,這時提出的問題往往會具有「學習輔助」的效果!就是像幫同學「補洞」的概念!我自己覺得這時不管什麼問題,都可能是在幫助自己或同學再次串連某些「點」和這個「結論」的關係!老師也能透過這個機會重新省視剛剛的教學,同學提問有時反而能讓老師靈光乍現,進而提出更能幫助同學學習和記憶的教學內容!而我相信這對自己或同學都是有益處的!所以這個時候發問通常是我認為的「亮點」時間!(因為你問得好,同學真的會很感激你~尤其那些不小心恍神的!)
3. 結論句型問問題
承接上面的問問題時間,接下來是問問題的句型。由於上課內容剛好到一個段落,這時你可以利用「結論句」句型把剛剛的結論簡單重複一次,看是在結論中就點出你的疑惑處,或是說完結論後再提出自己不懂的點在哪。這麼做的好處一來向老師確認你自己吸收的內容方向是否正確,同時也是佛心幫助同學再作一次結論!(除非你就不care他們故意講的很小聲)二來是能根據你的論述能幫助老師知道你的問題點卡在哪邊,而能更對症下藥的回答問題。
4. 從自己喜歡的科目開始提問
從不主動提問到開始提問,對很多人來說真的不太容易!因為我也是心裡小劇場爆炸多的人!一開始也是怕東怕西!但我跟自己約定好,先從自己有興趣的科目課堂中開始,要求自己至少一周一堂課要問一個問題!因為是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所以相對上掌握知識的程度也比較高,問出來的問題被白眼的機率也會低~而且你把自己喜愛的東西搞懂甚至更懂!那份喜悅如果你嘗過,你一定會愛上它!

Photo from Pxhere
5. 獎勵認真提問的自己
問了問題並得到老師的清楚回覆後,相信那一天自己都會有收穫很多的豐盈自信感!我以前常常會在有主動提出問題的課程講義第一頁畫上一些特殊符號,當作一種自我嘉許的反饋機制!隨著累積的符號越多,我便更加肯定自己努力的用心,也很滿意在繳學費後得到知識的CP值!我有時也會在累積一定量的符號後對自己做一些犒賞!好比大吃一餐,或是買一個自己很喜愛且負擔的起的物品~如此正向回饋的機制就幫助我慢慢將「課堂上主動問問題」培養成一個習慣!
最後我想說,我也曾是從坐在教室中後排轉調第一排的學生;我也是從上課幾乎不發問,到後來換同學私下跑來問我剛剛到底問什麼的人(先說!我沒有故意講很小聲!我也不知道怎麼了~);我也從在大型演講中不敢發問到有回在一場院士到校演講的會議中問我:「你是不是大陸來的姑娘!這麼踴躍問問題?!」(蛤???我講話的腔調超台灣的好嗎?!而且這什麼對台灣孩子的刻板印象!!)😤
我可以慢慢改變調整,我相信你一定也可以!關於為什麼要問問題的「因」和如何「做」在這邊給大家一些參考!希望有幫助啦~
—@Swiss
******************************************
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請在文章最末按5下Like!
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請我喝杯咖啡 🙂
回饋由是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流程超快)。按五次 Like 鍵,可以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互相支持,正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