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六月,我正在經歷一段”現在認為痛苦”的日子裡。那時侯我為了博士論文是否可以順利發表到國際期刊,好趕上畢業的末班車而焦頭爛額。對比於現在,可以悠悠啜飲奶茶,坐在床上寫下這篇文章的自己,不免一陣感慨。
我想開頭這段話有些朋友可能不大裡解,何謂”現在認為痛苦”? 何謂”畢業末班車”?讓我簡單說明一下。
台灣博士班畢業門檻有些要求,項目和規則很多,但基本上都需要這個門檻:
一篇以自己名字為第一作者的學術論文,並且發表到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期刊上。
另一項近乎不可被打破的門檻就是要在修業年限內完成學程,不然就是砍掉重來。而這個時間,通常是7+2年。會多2年,是因為中間可以用”技術性休學”的方式來多爭取兩年的修業時間。這種”技術性休學”我想在國外應該很少見(?),但在台灣嘛…現在應該比較少了。不過我想,比我年長幾年的學長姐們,應該都認為這是台灣生物醫學領域很常聽聞的事。
那兩年前的六月我處於什麼情況呢?
1. 再過一個月我就屆滿7+2的修業年限。
2. 當下,我正在重新修改我的論文,準備投到另一本新的學術期刊中。因為兩周前,我剛收到和我周璇、來回論文稿件三次(近乎花掉一年半時間)的期刊主編寫信告知:他們拒絕刊登我的文章在他們的期刊上。
心理有多沮喪和焦急,我想走過這條路的朋友們應該都能感受。光是論文投稿之間來回的時間壓力就足以讓每個科學人焦頭爛額,更不用說還要壓著”可能無法順利畢業”的心情。
當然,會遇到這樣的局面我得負很大的責任!因為,確實是我讓自己陷入這種痛苦裡的。
有朋友會問:論文題目是什麼?指導教授如何指導?妳的領悟力是否足夠?
這些確實都會是影響因素,但不是我今天想探討的主題。
我今天想來談談”執念”這件事。

因為執念,反而讓人迷失方向
小時候常常聽長輩說:人要「擇善固執」。意思是要選擇好的、正確的事去做,且堅持不變。
對我而言「好好求學念書,做好科學研究。之後擁有一個好學歷,幫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進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並且堂堂正正做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這大概就是我所選擇的「善」吧!
因此,為了得到這份博士學歷,我遇到再困難、再多覺得心裡不平衡、再殘忍的事情,我都壓抑、忽略這些感受。因為我覺得這些都是要得到這個學歷所必須經歷的事,正因為擁有這些”痛苦”所以才顯得這份學歷的可貴!結果,我像著了魔或是有如變態般的認為:「沒錯!就是要這樣痛苦才是博士的價值所在!」
說穿了,當時滿腦子裡想的已經不再是什麼”科學真有趣!”、”我要發現新知識幫助醫療進步”,取而代之的只有”我要獲得博士學歷”。而我腦內認定:這份學歷只有我當時的指導教授可以給我!
接下來,任何老師的要求、提議我無不盡力滿足。尤其到了最後,除了自我的要求之外,也要滿足老師的要求,因為這樣,我才能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博士學歷。想當然爾,當時我已不覺得我是什麼獨立的研究人員,我只是一個很會”配合”的學生。
要坦承這件事情其實是很赤裸的,因為這也表示我得承認自己”不夠獨立”,所以無法想出好的實驗內容和設計去解決我研究上的難題。同時,我也困惑自己為什麼會”不夠獨立”?甚至,我懷疑自己憑什麼稱為”博士”。
總之當時,我的方向完全錯了。我不再擁有什麼”成為好科學家”,或”發現有趣事物”的偉大的想法,每天每天,滿腦子在想的,都是要怎樣才可以得到那張”學歷證明”。
放下執念,換取自由
人會痛苦,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前幾天晚上,這段話突然出現在我腦中。
如果自己想要的東西認為只有別人能給予,妳會因為達不到”那個別人”的要求而痛苦。
倘若明瞭該事物並非只有”別人”或”特定某個人”能給妳,妳就自由了。
我之所以現在回頭看覺得痛苦,是因為我太想要那份文憑。我在學術研究的領域內不快樂,是因為我後來花很多時間在計較。計較自己為什麼沒有能力發表論文到好的期刊、計較發表的論文不夠有影響力,甚至擔憂會被老闆認為自己沒有潛力而想判我出局。
去年出國做博士後研究回來,我發現我在追尋的事物已不再單純。
博士求學期,我汲汲營營在意發表的論文是否能被刊登,好不好已經有點無所謂,只盼求達到老師、學校的標準,願意讓我畢業。
博士後研究,我得跟好老闆的腳步,努力朝世界第一的目標邁進。因為我被宣告,如果再沒發表任何一篇好期刊,我在研究路上…將不太可能再獲得什麼好成績,或是得到好的工作機會。
回國後有段時間,我陷入痛苦的思緒裡。我難過我的努力為什麼無法得到認同,或是為我換來一些成就感?我緊抓著這個”博士”的光環,卻苦苦不知如何用它為自己的人生或為別人創造什麼實質意義。相反的,我所擁有的,是很多的痛苦。
有一天,我問朋友:到底要怎樣可以知道自己到底多熱愛做這件事情或是否適合?
「或許暫停一下,換個生活模式、思維角度,說不定就會有個答案。」
所以那天,我決定放手。
但不是就此放掉對科學的熱愛,也不是放掉研究的機會。而是讓自己放下對於”必須”搶先發表科學論文,或是”必須”成為某研究領域世界第一的心態。要做到這點,最暴戾且直接的方式,就是先讓自己離開與研究相關的工作。因為,這是我所看到的,科學殿堂裡多數科學家拼命期許自己的事情。

攝影師:Matheus Bertelli,連結:Pexels
目前,我離開實驗研究已10個月,從事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放掉堅持要在科學研究路途闖出一片天的念想。至今,我已不再有什麼要成為世界第一的想法,但老實說,偶爾還是對於無法在科學路上達成自己的期待而感到難過…哈!
“喜愛科學”‘
“透過研究找出新的科學知識”
“幫助生醫領域的進步”
我想,這都還是我喜歡的內容與議題。但,是否只能透過成為一名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日以繼夜的做科學研究才能達成?現在跳出原本的框架回頭看,就會發現其實並不盡然!
最後,這個段落開頭,方框裡的那段話,我也想送給仍在研究路上奮鬥,或在職場上認真努力的人們。
或許靜心想想,你會和我一樣,因而了悟一些只屬於你能明暸的事情,從而使你們的心靈能舒服、平靜。
—@Taiwan
******************************************
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請在文章最末按5下Like!
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請我喝杯咖啡 🙂
回饋由是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流程超快)。按五次 Like 鍵,可以贊助我的文章!
互相支持,正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