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Covid-19疫情在台灣爆發,我相信是很多人不願樂見的。尤其去年自我從歐洲疫區踉蹌回台後,我還沉浸於自己能在這塊島上自在生活而喜悅著,甚至開心過日子到令國外友人羨慕!時光飛逝,回國的時間也九個月過去了…心境上有很多的轉折,趁著最近疫情在家工作,也順道撿了些時間整理最近的心情。
從上周末5/15開始,台灣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數開始不斷升高。新聞不間斷放送染疫個案的各種狀況,除了病徵說得不多外,廣泛探討台灣的生活民情,從泛稱有錢人聚會的"獅子會"到大眾化又能安撫人心的"阿公店",無不成為新聞媒體爭先報導的題材。這些內容當然大大開啟了我這"學墊井底蛙"的眼界(我確實覺得除了做科學,我對外在世界、社會的知識真的懂得很少…),但看多了又很擾亂我的心情。
不過,最煩心的還是觀察到每日確診人數的上升。而媒體大力放送疫情資訊,瀰漫出一股未知的氣氛才是最讓我恐慌的原因。那天我索性在14:00 看完阿中部長公布當日的疫情狀況後,直接把電視和各媒體的界面都關掉,想留給自己一點平靜。然後我問自己,去年三月,我在瑞士也因為疫情得關在家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恩,現在回想,去年瑞士政府宣布要即刻lock down,不許擅自出入公共場所或去實驗室工作的過程是非常突然的!我只記得當下實驗室的老闆、同事、學生們個個眉頭深鎖,心理煩悶。特別我所待的實驗室,是一間非常高效率與高產值的地方。每項實驗都在前一周到兩周,甚至一個月前就都安排好!說停就停,真的是開什麼玩笑?!(以後有機會再來分享,我到國外高端實驗室看到不同於台灣實驗室的風景~)
但畢竟實驗室一貫在危機應變和事情排序上都被老闆持續訓練著,所以雖然一陣混亂,倒也在很快的時間妥善規劃好所有後續計畫和實驗操作模式。而我也開始長達2.5個月都在家生活的日子…
一出門就小恐慌的獨居生活

攝影師:Anna Shvets,連結:Pexels
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我好像隨時都在”恐慌症”發作的邊緣,因為隨著瑞士確診者數量不斷攀升,我對於要去超市買食物補給這件事總感到壓力值爆表!回到家,一定站在玄關用酒精把所有買回的物品噴灑一次,再用漂白水稀釋過的濕抹布全部擦一次!待買回的食物都處置好後,我也就地在玄關把衣服脫掉,直接轉進浴室從頭到腳徹底洗乾淨!唯獨在充滿蒸氣的浴室內,可以讓我有”被消毒”的感受。而洗完澡,我固定要跟至少一位在線的友人說話,舒緩一下我焦躁惶恐的心情….
但也不是每一次都像上面敘述的那樣順利…某回,瑞士確診數值又再度往上走高,偏偏我已三周沒出門,到了再不去買食材就要餓昏的窘境。對於自己一個人隻身在外,沒有室友或家人的情況下,要獨自出門扛回3-4週的食物,光想就讓我覺得壓力極高!經過神經緊繃,發揮怪力女(?)的生命力,終於順利採買完所有物品到家。在我認為一切順暢,開心褪去外衣走進浴室要開水龍頭洗澡的當下,我才想起來我忘了買一樣超極重要的食材—雞蛋!”OMG!三個星期都沒雞蛋吃?!這怎麼可以!!”直到現在,我光想到還是覺得很崩潰!!
不過,我也得感謝疫情,讓我在身體和心靈上有很多的成長和轉折。什麼樣的不同,歡迎去翻之前的文章 (因為Cocid-19,救了我…),這邊我就不再贅述了!但我必須說,這段過程改變我最大,對我來說也最重要的,就是我的人生觀吧。
不放過自己的自我對話
在瑞士那幾天關在家的日子,除了專心研讀專業科目的學問之外,我也開始不斷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我一路念完博士學程,有幸加入國外知名研究團隊和厲害的老闆、同事、學生們學習,為的是什麼?為了做一個非常厲害的研究?為了挽救我的履歷?為了滿足我的求知慾?為了…讓人覺得我優秀?
這些問題我一直問自己,或者說打從我進實驗室之前,老闆就問過我這個問題:”妳希望未來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我記得我當時的目標很清楚:我希望自己可以是一位優秀的研究學者,能做出世界頂尖的研究成果,協助推進人類知識的邊界!
我努力著,不斷想朝著這個目標走去。看著我當時的老闆,他可是抱著要成為 World Top的想法去衝的,我總覺得自己不加油怎麼可以?!但走到後來,或許我的資質不夠,著實追得挺辛苦的…過程中收穫很多,但我開始因為壓力逝去了對研究的熱度、逝去了身體的健康,也逝去了心理的活耀。無數個睡不著的夜晚,我不斷問自己,這就是我要的目標嗎?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這些就是我得犧牲的東西?隨著疫情被關在家,內心對自己越來越疑惑,然後”除了科學研究,我還能做什麼?”的聲音一直出現…

攝影師:cottonbro,連結:Pexels
TALA!這個部落格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下被創造出來,我也在這過程中不斷挖掘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即便這段過程很痛苦,但我也這麼著走到現在。如今,我跟自己說:我希望我以後的工作,叫「生活」。
雖然瑞士疫情較緩和後,我也回實驗室開始工作。最後那短短兩個月的研究過程真的很享受!當時瘋狂的做實驗研究做到被同事問我”妳那麼拚到底要做什麼?””妳就這麼熱愛科學喔?”的程度!我想那個階段大概真的是進入所謂”研究心流”的狀態吧~但在老闆問我要不要續約的那晚,我回家躺在床上嚎啕大哭,然後我跟自己有了下面的對話:
「妳喜歡做研究嗎?」
「喜歡。」
「妳願意因為做研究放棄身體健康嗎?」
「不願意。」
「如果現在放棄在這邊研究,妳可能就無法繼續學術生涯,因為妳CV不好看妳知道嗎?」
「知道。」
「所以無法有美好的CV,讓妳可以找到好的學研工作,妳可以?」
「我不確定…」
「妳想走教職嗎?」
「其實…沒有很想。」
「如果留在這邊繼續努力,有機會成為優秀的研究人員,妳要不要再試試?」
「但我得做好犧牲很多事情的準備。」
「會犧牲什麼?」
「就一個問題,如果我在瑞士感染疫情,還是重症怎麼辦?」
「妳可能只能靠自己,因為身旁的同事、朋友可以給的幫助有限。所以…如果妳就這樣死掉了,妳會遺憾自己的人生就如此嗎?」
「會!」
「妳會因為什麼事感到遺憾?」
「我會遺憾我還沒孝順我的父母,陪他們到處玩。」
「我會遺憾我還沒結婚,跟我的愛人好好生活。」
「我會遺憾我還沒去做我內心一直喜愛的事情,好比當位正念或經驗分享的講者、當個飾品店的老闆娘。」
「我會遺憾我還沒把我的愛與歡樂分享出去,幫助到的人不夠多…」
「這些事情比起來,和妳完成一份優秀的研究,發表到很好的期刊,成為優秀的研究人比起來,哪個較重要?」
「為什麼要發表到很好的期刊,才能證明我是有用的人?才能證明我是好的科學家?我人生的好壞、成功與否都只賭在現在這份工作裡嗎?」
回想每日每夜瘋狂實驗研究的日子,依然是很美好的人生經驗。但我漸漸清楚,那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為生活而工作,而不是為工作而生活。
人類工作賺錢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有好生活。但為了有良好的生活,瘋狂投入工作,可能不自覺的犧牲了很多生活品質。賺到很多錢,確實可以買到想不到的快樂,但如果人生無法預期自己何時會嘎然而止,那我想要真切的好好活著,靠自己的雙手去慢慢營造那個屬於自己、身心都平衡的生活模式。

很多朋友和許多文章在後來的日子不斷告訴我:選擇比什麼都重要!而且要找到自己適合發揮的舞台。漸漸的,我不再走在大家認為”常規”的路上,走了九個月後的現在,我很開心,也很滿足!
因為我跟心愛的家人、愛人在一起,也如願慢慢地創造出每一項我喜愛的工作內容和生活模式。說這過程內心不惶恐嗎?很誠實的,至今我偶爾走走還是會一陣心慌慌,但冷靜後想想,因為每一步都是經過自己深思後所下的決定,所以倒也感到無比踏實!而能好好的享受每一個當下,好好的活著,我想這才是我理想的「工作」。
今天的”星情”就先分享到這邊。
最後,我很感謝我的朋友小印。推薦我看這本書: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我的標題名稱是因這本書名而有的靈感。閱讀後內心有很多共鳴和感想,以後再慢慢整理跟大家分享喔!
—@Taiwan
******************************************
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請在文章最末按5下Like!
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請我喝杯咖啡 🙂
回饋由是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流程超快)。按五次 Like 鍵,可以贊助我的文章!
互相支持,正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