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在研究領域也打滾10多年了。中間經歷過4個不同的領域,看過兩個國家實驗室的生態、接觸多位生醫領域的優秀學長姐和老師,這些經歷讓我的人生增添很多精彩的故事!今天來分享我當初是怎麼進入研究領域開始做研究的~
大一的時候傻傻的,對於什麼是做研究也不是很懂,粗略概念就是穿著實驗衣、帶著潛水般的護目鏡和手套,專業的凝視著試管操作,大概就是做研究吧!?現在經過這麼多年,我會說這樣的理解不算全錯,但這是「做實驗」不是「做研究」!
關於上述哪裡不同?下回再寫篇文章討論,今天先不離題~
大一的暑假,我進入一位通識中心生物老師的實驗室當工讀生,協助老師處裡需要組織固定的檢體。我很幸運遇到一位很棒、很有耐心的老師,一步一步慢慢跟我解說,還親自帶我操作組織切片機台和電子顯微鏡!這些工作真的耗時也需要耐心和專注度,所以常常要待在實驗室裡很久~
但還好當時有位好朋友陪我一起,雖然兩個女孩都傻傻的,也不是真的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但總覺得自己在做很酷的事情!啊!還有老師常會在晚上七、八點時帶消夜給我們吃,和我們分享有趣的事~那時日子真的很歡樂~~但這階段,我應該是在學怎麼「做實驗」。
暑假快結束時,自己系上的老師也詢問我是否想去當工讀生,因為現在實驗室缺人,需要找人幫忙洗洗燒杯和整理檢體,而每天只要去2小時!由於那陣子生物老師的實驗多半是下午三四點後才開始,我和老師討論後就決定每日也挪兩小時的時間回系上幫忙。
開學回到系上後,我開始有機會參與系上實驗室的Meeting…(當然有部份原因是老師說來參加就有便當吃XD 感覺我是個吃貨來著…) 但我也漸漸對系上老師氧化壓力的研究議題感到興趣。和生物老師討論後,他建議我回到系上老師實驗室學習,可以擁有更多資源和機會,所以我幾經考量後,便加入系上老師的氧化壓力研究團隊了!
剛開始的時候真的也是”聽話做事”。學長姐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直到大二下學期,老師問我有沒有興趣寫一份國科會(現在更名為科技部)大專生專題研究計畫,我才正式覺得自己踏入研究的路途。

攝影師:Chokniti Khongchum,連結:Pexels
文獻收集、資料彙整、編排、消化到用自己的話語寫出來,這段過程對當時一片白紙的我而言,真的是頗辛苦的!看了學長姐的論文當參考,也嘗試寫了好幾版本,怎樣都覺得自己無法寫得像學長姐那麼好~但很感謝老師當時耐心的陪我修改,經過一次次練習後,終於在最後時限內送交完成,並成功獲得評審的青睞而拿到計畫資源!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除了努力被肯定外,也因為自己在這過程看了很多文獻,更對發展新知識感到期待!後期的結案報告當然又是另一份讓我覺得很翻天覆地的工作內容,但這些經歷讓我大抵了解什麼是實驗研究,以及這個研究生態大致的狀況。之後,我就這樣再繼續走了10多年…
直到今天,我仍深深感謝上述的兩位恩師。因為他們,我有機會在大學時期提早知道研究的生態循環,還有體會研究的樂趣!
只不過,做研究真的不是上述講的那樣簡單!現在回頭望,那時候沾沾自喜以為那就是做研究,真的是覺得自己有點傻呆萌呀!那到底怎樣才算是真的在做研究?我想,大概要在我進入研究所後,才真的”懂”什麼是「做研究」耶!
所以「做實驗」跟「做研究」到底哪裡不同呢?下次再來跟大家分享我的心得和看法吧!
—@Taiwan
******************************************
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請在文章最末按5下Like!
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請我喝杯咖啡
回饋由是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流程超快)。按五次 Like 鍵,可以贊助我的文章!
互相支持,正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