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否認,「博士」這個稱謂為我帶來不少好處。包括有較多”工作敲門”的機會、”可能”較好的薪資、或意見比較容易被認真聆聽(是否認同我倒不覺得)…等。但,在過去求學的過程中,我發現身旁的「博士」怎麼隨著年紀越長,「自我意識」越來越重…偶爾甚至會用「我是博士」的姿態去訓斥或糾正他人,彷彿他有全世界最正確的判斷,和最佳的做事態度與方法。
在理想的學術研究領域,所有博士應該沒有什麼要與誰鬥爭的需求,沉浸在自己喜愛的科學世界就好。但對現今以科學至上的文明世代來說,博士研究的職涯若想要發展下去,研究題目的選擇不是自己開心就好,還必須兼顧全世界的熱門話題或投資者感興趣的方向。至於哪位「博士」可以獲得最後的支援,自然取決於誰夠優秀。但怎麼論斷這位博士夠不夠優秀?目前的世界就是靠他發表的論文篇數和影響點數。如果這兩樣都沒做到,那就是背後要有靠得住的後台!不然就算再怎麼喜愛科學,想要在研究環境內開心暢快地做職涯發展,真心覺得不容易…
正因為如此,很多博士為了讓自己能在學術研究的領域生存下去,要嘛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很有能力(這可能包含實驗造假的故事發生),不然就是像腮幫子充氣的青蛙,不停鼓噪或先發制人的用”我的觀點才正確”等自傲的說話或行為模式來贏的他人尊重與追隨。但就我的觀察和了解,上述這些人在走到職涯後半場往往都不是快樂收場。
在就讀博士學位的期間,我也認識很多優秀的科學家,當時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
“凡是成就越高、越受大家敬愛的科學家,往往越謙虛也越愛幫助他人。”
學歷或成就越高,就越要像稻穗。當積累的果實越多,就應該越要內斂含蓄。唯有如此才不至於因過度”負重”而斷枝。
我跟自己說
我的研究生涯並不順遂,也沒有什麼很成功或偉大的研究成果。即便我很享受自己在科學世界玩耍的經歷,但十多年沒有成就感的生活確實剝奪了我的這份熱情…偶爾到今天,我還是會有點傷心自己怎麼即便擁有很多對科學研究的喜愛,就是無法在這領域內獲取一些心目中想要的成就?而有段時間,我被自己貼上一個標籤”我能力不夠”。

攝影師:Diana Agapova,連結:Pexels
我發現身旁其實很多在這條路上走的朋友都有跟我一樣的困惑,為什麼在科學路上努力那麼多卻始終沒有什麼太好的成果?不上不下的成就到底為人生帶來什麼?
上面的問題我還沒有解答,或許十多年後等我回來再翻這篇文章可能會有所感悟。但有件事情我很確定:
我想成為一名親切且善解人意的博士。不是用這個稱謂的氣焰去壓制他人,而是要借重求取學歷過程中所學會的專業能力、心念毅力、體恤他人的感悟力去體驗人生和幫助別人。
願我這份念想和善意,能在未來實際的找到方法實現。
—@Taiwan
******************************************
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請在文章最末按5下Like!
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請我喝杯咖啡 🙂
回饋由是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流程超快)。按五次 Like 鍵,可以贊助我的文章!
互相支持,正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