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問我:「讀生物醫學的研究生都在做什麼?」我們普遍都回答:「就是去做實驗,然後很常忙一整天還是感到一事無成!偶爾會被學長姐或老師念…」喔!不!我說出心底話了嗎?那官方說法是:「就是做實驗,設法驗證並研究出一些新的理論或想法,好推展現有知識的邊界!」但等等,你在這麼說的時候,你知道”做實驗”和”做研究”其實有不同的意義嗎?
在我剛踏進研究領域前,我其實是無法區分這兩者的不同。由於大學系所課程安排,我很幸運在大一暑假便踏進實驗室開始學習。那時候的自己每天都很開心,尤其在學會一項實驗的操作後(我記得是學會操作HPLC-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我每回都好期待下課後能到實驗室開始獨立東摸西摸的”做實驗”!
某種程度來說,當時自己在實驗室操作,能小小的滿足我的虛榮心!因為,我覺得能夠獨立操作一項”程序複雜”的實驗是一件很酷的事!而且穿著白色實驗衣,戴上紫色手套,真的會幻想自己就是電視裡的CSI探員!(同身為科學人,別騙我說你們沒有像我一樣這樣幻想過!)
當然,現在對於過去那個小小的自己,有過那樣的”自我感覺良好”,是覺得有點可愛也天真。不過也是因為擁有這種”自我感覺良好”,才讓我在生物醫學的研究領域一直走到今天!
大學三年時間,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了一份專題研究。感謝當時老師的提攜和培養,也讓我在科學實驗裡感到許多樂趣,並進而增加我想做實驗研究的念頭!
可是,在我進入研究所之後,我發現,一切跟我想的不一樣!
以前大學在實驗室,做實驗的內容是由學長姐或老師安排,結果出來也是和學長姐討論,通常學長姐會給我一些回饋。但是進入研究所,沒有人會主動告訴我該做什麼實驗,我得積極閱讀或找學長姐/老師討論;沒有標準的實驗操作步驟,因為很多技術可能需要我去創造和最佳化;沒有人會在我實驗做不出來時跟我說沒關係,因為我沒有研究成果,就沒東西去跟別人分享或表示我的能力。
為什麼會覺得變了樣?有部分是因為當時沒有人告訴我什麼是”做研究”,或是讓我有清楚的資訊了解”做研究”是什麼意思,以下我就把我的理解跟體悟和有興趣多了解的朋友分享!
做研究,必須清楚你”為了什麼問題”而做。
平常在學校實驗課,總會有個實驗名稱,比如”蛋白濃度測定”或”血小板凝集測試”。課堂上,助教會把步驟清楚的講解,也會把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提出來,同學多半只要認真聽講,實驗總能順利完成。這個過程,是做實驗。
但是做研究不是這樣的!做研究,要先理解你要解決什麼問題?比如,如果你要比較兩種不同細胞在某特定蛋白的表現量是否不同,為了擁有相同的比較基準,就需要做”蛋白質濃度測定”的實驗。而得到的結果,可以幫助你做”標準化”和協助你回答原先的問題。這個過程,就是做研究。
再舉一個例子,因為想要知道某個基因的缺失是否會導致血小板凝血功能異常?所以,你去做了”血小板凝集測試”的實驗,藉由這個實驗結果回答你心中的疑問。同樣,這個”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做研究。
所以,對我而言,做實驗只是做研究的一部分。大學實驗室的學習,多半只在這個階段,但做研究不只如此,還有什麼呢?
做研究,必須掌握相關問題的背景資料。

From Pexels
很多時候,我們已經習慣聽從指示做事。可能是教育制度造成,也可能是我們華人民族的特性。所以在實驗室,我們剛進去時,多半也是”聽話做事”。但是,全然的聽話,不懂得去反思為什麼而做,這並不是做研究,反而像是一個做實驗的”機器人”。
前面已經提過,要做研究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要問什麼問題。但你要怎麼知道你問的是好問題?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要發現新知識,那要如何靠研究把現有知識邊界往外推呢?前提當然就是要熟悉現有的知識內容呀!所以,所有的研究學者,都必須要能夠擁有耐心、恆心和毅力,把相關問題的知識積累起來,如此才能知道現有的知識還有哪邊不清楚,可以如何去設計實驗回答。此外,對實驗的步驟和邏輯也要清楚,不然也無法知道這樣的實驗設計是否能有效回答我們想要問的問題。
所以,一句簡單的話來說,做研究,需要花大量時間讀書並清楚掌握現有的知識。
做研究,要懂得如何與他人互動與溝通。
很多人都說做實驗,就是要孤獨一生?我雖然也常嚷嚷做實驗的時候常常要一個人,但我必須說,做研究不是一個人的!拜現在科技不斷的進步,各學門的專業知識越來越專精和深入。我們一個人的腦袋,不大可能所有的專業知識都能同時擁有,所以很常需要借助身旁其他優秀人才的幫忙。透過不同領域的人才互相交流與討論,往往會發現許多在A領域已經是”常識”,到B領域可能是一個”新知”。這種感悟,在我跳轉過幾個領域後感受特別深刻,而我也更加體會到,不同領域人才相互交流的重要性!
所以,做研究既然是希望能推出現有知識的邊界,那擁有良好的人機關係和溝通技巧,也是現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的技能之一。
簡單小小心得分享,所以對於做研究,我希望即將踏入或已經踏入的學弟妹們,可以問問自己:
我準備好,大量並極盡所能地補充領域內的現有知識了嗎?
我準備好,努力去了解每個實驗的原理和可以運用的地方嗎?
我準備好,要積極與師長溝通和表達自我的想法和提案嗎?
我準備好,能享受獨處閱讀的快樂,也享受與人交流知識的暢快感嗎?
我準備好,在面對實驗失敗時,仍然對”問問題”感到期待,並相信有一天可以找到答案嗎?
如果上面的問題你想過,也對自己有信心,那我會說你是適合做研究的。
我不敢保證,你會一直都很喜歡,但有些事情得先嘗試去了解才能知道。
每個人遇到的狀況不會一樣,令你受挫折的事情,不一定是你沒能力,也可能只是這個環境不適合你。
這篇文章,不是想要出來阻擋大家讀研究所,而起希望大家能在踏入研究所前,先有這些概念。
如此,當你被師長要求要多讀書,多想實驗,多問為什麼,多提出問題,多討論…等等,你不會像當初的我一樣,覺得是被找麻煩,而是理解,這就是研究的過程。
很苦,但相信我,有天你回頭看,不論結果是什麼,那過程都是美麗的。:)
—@Taiwan
******************************************
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請在文章最末按5下Like!
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請我喝杯咖啡 🙂
回饋由是由 likecoin 基金會出資,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流程超快)。按五次 Like 鍵,可以贊助我的文章!
互相支持,正向交流!